各地开列“十三五”文化菜单,来一起划重点
近日,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部署“十三五”发展任务,绘制改革发展路线图。各地相继行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的“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打造地域性品牌、构建传统文化体系成为各地“十三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布局的重要着力点。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换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多省市将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予以布局,有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已提上日程。不久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颁布,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行提出新要求,多个省市的“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均将公共文化服务列入新时期重点发展内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为主要目标,“标准化”“均等化”成为重点方向。
以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浙江省提出,坚持率先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合理,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更加多元,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均等化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江苏省要求,“十三五”期间内,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以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程度达到85%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达到90%以上。《内蒙古“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福建省提出,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省区市因地制宜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如以一些博物馆、图书馆或智库等大项目建设或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如辽宁省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将符合国家规定、功能完善、社会影响较大、社会效益较好的博物馆均纳入免费开放行列,实现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博物馆数字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该省二级以上博物馆全部实现数字化博物馆功能;建设流动博物馆,围绕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的系列活动;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推动建立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的长效机制。
内蒙古鼓励和发展国有博物馆,扶持和规范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和提升一批特色博物馆,不断完善全区博物馆体系建设,包括建设内蒙古智慧博物馆,实现全区国有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博物馆研究、保护、服务和管理水平;建设全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和项目库,与学校联合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
浙江省要求全省“十三五”期内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国家一级馆比例应达到90%以上。
浙江提出,省级中心镇或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乡镇(街道)设立图书分馆。鼓励 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并建设一个全省图书馆共享、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储备书库。采用高密度自动仓储,由浙江图书馆承担管理职责,供浙江省范围内图书馆和读者共享利用,以满足全省性的文献储存保障和共享需求。
四川省提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基本达标,贫困地区县县有流动文化车,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实现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达到80%;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8.99%,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为全民免费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农家书屋年均新增出版物60种;建成46318个阅报栏(屏)。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伴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愈发将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经济和特色化的重要抓手,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精品。
北京市要求充分挖掘和展示北京历史文脉,推进首都文化、皇城文化、京味文化、运河文化等的研究阐释和挖掘利用。内蒙古提出繁荣发展民族艺术,创建品牌工程,打造“草原特色戏剧”品牌,打造新时期“草原文艺轻骑兵”品牌。云南省提出,发挥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构建“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体系;巩固提升玉石产业,在原石到玉雕的环节提升玉石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打造骨干型企业则是各省市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云南省计划培育50家营业收入上千万元的民族民间工艺品龙头企业,建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品牌认证和发布机制,打造推广50个民族民间工艺品知名品牌。湖南省提出,逐步形成7~8个湖湘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劲的湖南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打地域牌”在公共文化品牌建设上显得更为突出。浙江省提出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推出一批代表浙江水平、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针对“一带一路”项目,发力“美丽浙江文化节”品牌提升项目,每年确定一个“一带一路”重点沿线国家举办“美丽浙江文化节”活动。
地域文化也是各省市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重要着力点。贵州省提出,深入挖掘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为主线,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十大品牌”。四川省提出巴蜀书画艺术传承创新工程。
为了打响福建文化品牌,福建省提出打造“文艺闽军”,挖掘、整理、研究福建特色文化资源,重点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海洋文化、福建书院文化、畲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鼓励各种艺术形式创作凸显福建本土文化。山西省计划打造“太行画派”,开展重大题材书法、美术和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培养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书画名家。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一片叫好,不仅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让舆论惊呼传统文化终于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如何把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下去,借助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也是各省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浙江省提出建设具有浙江特色、优势明显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北京市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上海市首次提出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一倾向在戏曲与文物保护方面更为突出,几乎各省市区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如安徽省“十三五”文化改革规划中提出“振兴戏曲”与“文物保护利用”两大行动计划。江苏省制定《关于支持江苏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和《江苏戏曲传承发展规划》,加大对江苏地方戏曲院团和地方戏曲创作的扶持力度。山西省提出“四大梆子振兴工程”。
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各省市的要求则更为具体——安徽省提出规划期内完成200处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或抢险加固工程;完成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项濒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录及资料整理入库;创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3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6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福建省则在突出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力争申报成功与朱子文化相关的1~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确定2~3个省级和10~20个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争取设立国家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市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有关文化发展路径图已逐渐清晰。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文化产业发展或将迎来爆发期,如何将这些政策福利化为发展动力,对于文化企业来说是个重大课题。
相关阅读
总局解读丨《“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重磅发布,你能受益多少?